呃逆实证的治疗方法

作者:养生小编  时间:2017-01-09 14:47:15  来源: 大众养生网

人活着,能够追求的东西实在太多,金钱、权利、名誉等,很多人在追求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没有很好地保护自己,结果不幸患上了呃逆实证疾病,此时要树立信心,相信呃逆实证的治疗方法可以让自己恢复健康。

百病刮痧大全 源自腾讯博客高血压的刮痧疗法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以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

    大多数高血压病病人在血压升高的早期仅有轻微的自觉症状。比较常见的有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工作和学习时精力不易集中、易疲劳、记忆力减退等。而且这些症状还会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如果不测血压,很容易造成误诊,故应引起重视。中晚期高血压病病人已经出现并发症时,症状会越来越明显,可以出现手指、足趾、四肢肢体麻木和(或)僵硬,走路时下肢疼痛,或出现肌肉酸痛紧张感等;当心脏受累时,会出现心慌、气促、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当肾脏受累时,则可出现夜间尿频、多尿、尿液清淡等症状;如果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时,则会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如果出现脑血栓并发症时,会出现肢体逐渐活动不便、麻木甚至麻痹瘫痪等。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若成人收缩压≥18.7kPa(140mmHg),舒张压≥12kPa(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并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健忘、失眠、心悸等症状即可确诊,晚期可导致心、肾、脑等器官病变。

    (二)治法

    (1)选穴 风池、肩井、头后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经、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见图2-6-1、图2-6-2、图2-6-3、图2-6-4)

    (2)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问的凹陷处。

    肩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 先刮风池、头后部、肩井及肩部,再刮背部膀胱经,然后刮手臂曲池穴,最后刮下肢的三阴交、足三里。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常用降压刮痧部位为颈背部、胸部的肌肉胀痛处。若身体胀痛不明显,则以督脉两旁俞穴,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颈部、腋窝动脉行走部为重点刮痧区;头痛甚者由百会穴开始由上往下重刮;情绪激动,伴有心悸、心烦者加刮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血压高而体虚头晕之人,加刮下肢足太阴弹经及足阳明胃经。

    刮痧手法及注意事项:先在刮痧部位涂上刮痧油,再用刮痧板的凸面在皮肤表面呈45。角由上至下,紧压皮肤,用力压刮。刮痧手法由轻至重,毛轻后重。刮痧降压多提倡重手法,刮至病人自觉刮后身体轻松为度。身体胀痛,头痛而伴见高血压者,尤须反复重刮,每次刮痧时间约10分钟。若无凝血机制障碍患者刮出人工瘀斑为正常现象,可增强疗效,人工毫斑3~5天可自行消退。糖尿病患者,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禁用刮痧。刮痧一定要用刮痧油,以免刮破皮肤。

    二、病例

    郑某,男,48岁。头晕、头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10天。平素工作紧张劳累,5年前始感发作性头晕头痛,伴血压升高,最高血压160/100mmHg。此次10天前因工作紧张劳累而头晕头痛复发并加重,心悸不安,周身疲乏,口苦口干,面红易怒,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查:BP:180/130ramHg,HRl00次/分,律尚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ECG正常,胆固醇7.82mmol/L,甘油三酯2.60mmo1/L。取风池、肩井、头后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经、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在涂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周2次。4周后测血压150/95mmHg,继续治疗2周,头晕头痛、恶心消失,测血压125/80ranlHg。

泄泻的刮痧疗法

    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病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多见。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状;或大便清薄,完谷不化,便中无脓血。泄泻之量或多或少,泄泻之势或缓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起病或缓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常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临床一般分为寒湿、湿热、食滞3型。

    一、寒湿泄泻

    (一)症状

    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二)治法

    (1)选穴  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见图2-9-1、图2-10-1、图2-10-2、图2-10-3)

    (2)定位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中旁开2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从脾俞穴向下刮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外侧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湿热泄泻

    (一)症状

    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二)治法

    (1)选穴 中脘、天枢、曲池、外关、肺俞。(见图2-9-1、图2-10-2、图2-10-4)

    (2)定位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肺俞:位于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肺俞穴,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然后从前臂曲池刮至外关。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肺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30次,出痧为度。

    三、食滞肠胃

    (一)症状

    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

    (二)治法

    (1)选穴 中脘至天枢、上巨虚、大肠俞。(见图2-9-1、图2-10-1、图2-10-2)

    (2)定位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大肠俞,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最后刮下肢上巨虚。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大肠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外侧上巨虚穴,30次,可不出痧。

    四、病例

    李某,男,5岁。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后出现腹泻,大便每日5~6次,色黄,水样,秽臭,伴恶心呕吐。刻下时有腹痛,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查见:T  38.2°C,P  125次/分,R  21次/分,BP  90/60mmHg。神清,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舌红,苔黄腻。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粪常规  白细胞7~8/HP,外周血  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取中脘、天枢、曲池、外关、肺俞,在涂抹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疗1次之后,次日症状即消失。

呕吐的刮痧疗法

    呕吐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症,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古人将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常并称呕吐。呕吐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梗阻或痉挛等,其他如神经性呕吐、内耳眩晕性呕吐等也可参照本节治疗。

    呕吐常有诱因,如闻及特殊气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寒暖失宜等,临床证候不尽一致。一般分为饮食停滞与肝气犯胃2型。

    一、饮食停滞

    (二)治法

    (1)选穴 下脘至气海、足三里、腹结、内关、内庭。(见图2-11-1、图2-11-2、图2-1l 3、图2-11-4)

 

 

    (2)定位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腹结: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大横穴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建里(任脉)旁开4寸处。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3)刮拭顺序 先刮腹部下脘,腹结至气海,再刮前臂内关,最后刮下肢足三里和足部内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线下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刮拭腹部腹结穴至气海穴,先左后右,由腹结向气海穴方向,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上肢内侧内关穴,30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和足部内庭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肝气犯胃

    (一)症状

    证见呕吐泛酸,口苦嗳气,胸胁烦闷不适,嘈杂。

    (二)治法

    (1)选穴 上脘、阳陵泉、太冲、梁丘、神门、期门、内关。(见图2-11-1、图2-11-2、图2-11-3、图2-11-4、图2-11-5)

 

    (2)定位 上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阳陵泉: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太冲:位于足背侧,第一、第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神门: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问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3)刮拭顺序 先刮胸腹部上脘、期门,再刮前臂内关至神门,然后刮梁丘至阳陵泉,最后刮太冲。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线上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问,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之后重刮上肢内侧内关穴至神门穴,由上而下,30次,出痧为度。再刮下肢内侧梁丘至外侧阳陵泉穴,从膝关节底部上缘用刮板角部刮过,30次,可不出痧。最后重刮足部太冲穴,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王某,女,61岁。数日前出门吃席时进食过多,当时感觉恶心,回家后即呕吐不止。在当地诊所打点滴补液三日仍无效。恶心,呕吐酸水频频,畏寒厚衣,困顿昏睡,呼之能应,不呼则复昏睡不醒。近三日未曾大便,小便昨晚3次,量甚少。形肥色黑潮红,咽红。脉两手沉洪数,P 92次/分,舌红苔白腻。取下脘至气海、足三里、腹结、内关、内庭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经一次治疗后,次日症状明显缓解,隔三日再治疗一次,症状消失。

心悸的刮痧疗法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本病多呈阵发性,也有呈持续性者,可伴胸闷胸痛,气短喘息,或头晕失眠等症,古籍中据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不同而分别命名为“惊悸”、“怔忡”。本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心神经官能症及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心律或心率失常。

    心悸的基本证候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为常见。临床一般分为心气虚弱、胆怯易惊及心脾两脏虚损2型。

    一、心气虚弱,胆怯易惊

    (一)症状

    除主症外,可兼见气短自汗,神倦乏力,苔薄白,脉细弦。

    (二)治法

    (1)选穴 心俞、膻中至巨阙、问使、神门、胆俞、大椎。(见图2-7-1、图2-7-2、图2-7-3)

    (2)定位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膻中: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巨阙: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间使: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心俞、胆俞,然后刮前胸的膻中至巨阙,最后刮上臂的问使、神门。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从心俞穴一直到胆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线,从膻中穴向下刮至巨阙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最后刮拭双侧上臂,由问使穴刮至神门穴,出痧为度。

    二、心脾两脏虚损

    (一)症状

    除主症外,可兼见面色百光白,头晕乏力,纳少,脉弱。

    (二)治法

    (1)选穴心俞、巨阙、膈俞、脾俞、足三里。(见图2-7-1、图2-7-2、图2-7-4)

 

    (2)定位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巨阙: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心俞、膈俞、脾俞,再刮前胸巨阙,最后刮下肢足三里穴。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背部,从心俞穴经膈俞穴一直到脾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线巨阙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用力轻柔,出痧为度。最后重刮足三里穴,30次,不出痧。

    三、病例

    王某,男,57岁。主诉:心慌1年。曾发快速房颤,窦性早搏,常胸闷、胸痛,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并有糖尿病病史。常服倍他乐克、麝香保心丸、硝酸甘油等。刻下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血压:150/90mmHg。苔薄,舌质红,脉细弦数。取心俞、巨阙、膈俞、脾俞、足三里,予以对症刮痧治疗,两周后胸闷、胸痛症状消失,房颤、窦性早搏次数明显减少。

慢性胃炎的刮痧疗法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伴黏膜糜烂患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临床一般分为胃气壅滞、肝胃气滞、脾胃虚寒3型。

    一、胃气壅滞

    (一)症状

    可见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

    (二)治法

    (1)选穴 天枢、足三里、内关、里内庭、下脘至神阙、阴陵泉。(见图2-9-1、图2-9-2、图2-8-2、图2-8-4)

 

    (2)定位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里内庭:在足底,当第二、三趾骨问,与内庭穴相对处。(内庭:当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下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神阙: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阴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腹部下脘至脐中、天枢,再刮前臂内关,然后刮下肢阴陵泉、足三里,最后刮里内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线下脘穴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白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内侧阴陵泉穴和外侧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最后刮拭足部里内庭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二、肝胃气滞

    (一)症状

    可见胃部攻撑作痛,胸闷暖气,喜叹息。

    (二)治法

    (1)选穴 足三里、中脘、太冲、期门、内关、膻中。(见图2-8-3、图2-9-1、图2-9-3、图2-9-4、图2-7-3)

    (2)定位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膻中: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3)刮拭顺序 先刮胸腹部膻中至中脘,再刮胁部期门,然后刮前臂内关,再刮下肢足三里,最后刮足背的太冲穴。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腹部正中线膻中穴至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问,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30次,可不出痧。最后刮拭足背部太冲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三、脾胃虚寒

    (一)症状

    可见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

    (二)治法

    (1)选穴 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门、内关、公孙、关元至气海。(见图2-9-1、图2-9-3、图2-9-5、图2-9-6、图2 7-3)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气海: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部中脘、章门、关元至气海,然后刮前臂内关,最后刮足部公孙。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从脾俞穴向下刮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中脘穴至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中脘穴起,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走向刮至掌门,出痧为度,用力轻柔。刮拭腹部正中线,从气海穴向下刮至关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刮拭足部公孙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四、病例

    刘某,女,55岁。因腹部胀满、嗳气不适、纳差就诊,在外院做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大便3天1次,干,因腹胀而饮食少。颜面清瘦,腹部肌肉松软,情绪焦虑,有颈椎病,头晕,就诊时经常嗳气,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取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门、内关、公孙、关元至气海,在涂抹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疗4周后,胀满、嗳气等不适症状明显缓解。

呃逆的刮痧疗法

    呃逆俗称“打嗝”,以气逆上冲,喉问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呃逆可偶然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病兼见。若在急食饱餐或风冷之气人口之后,而出现一时性呃逆,症状轻微,且不治自愈者,一般不视为病态。若在一些急慢性疾病中或大病后期突然出现呃逆,多为病趋危重的预兆。现代医学中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等引起膈肌痉挛发生呃逆者,均可以参照本节治疗。

    呃逆的主要表现是喉问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令人不能自制。临床所见以偶发者居多,为时短暂,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有的则屡屡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呃声有高有低,间隔有疏有密,声出有缓有急。发病因素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受凉等有关。本病常伴胸膈痞闷,胃脘嘈杂灼热,嗳气等症。根据其病因病机不同,将呃逆分为3型,即胃火上逆型、气机郁滞型、脾胃阳虚型。

    一、胃火上逆

    (一)症状

    以呃声洪亮,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天突、膈俞、内关、天枢、合谷、足三里、内庭、公孙。(见图2-11-2、图2-11-3、图2-11-5、图2-12-1、图2-12-2、图2-12-3、图2-12-4)

    (2)定位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天枢:在腹部,脐中旁开2寸。

             合谷: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问陷中。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问缝纹端。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天突,然后刮背部膈俞,再刮腹部天枢,前臂内关、合谷,最后刮下肢公孙、足三里、内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线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上肢内侧内关穴和手背合谷穴,各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和足部公孙、内庭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气机郁滞

    (一)症状

    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加重,胸胁满闷,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二)治法

    (1)选穴 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侠溪、期门、太冲。(见图2-112、图2-11-3、图2-12-5、图2-12-l、图2-12-2、图2-12-5)

 

    (2)定位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侠溪:在足背部,第四、第五趾缝问,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天突,然后刮背部膈俞,再刮胁部期门,接着刮前臂内关,最后从下肢足三里刮至侠溪、太冲。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c次,出痧。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问,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然后重刮上肢内侧内关穴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和足部侠溪、太冲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脾胃阳虚

   (一)症状

    以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面色咣白,食少乏力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气海。(见图2-11-2、图2-11-3、图2-12-1)

    (2)定位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天突,再从背部膈俞刮至胃俞,重点是膈俞、脾俞、胃俞,然后刮腹部中脘至气海,再刮前臂内关,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经脾俞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刮30次,出痧。然后刮腹部,从中脘至气海穴,由上至下,刮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上肢内侧内关穴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30次,可不出痧。

    四、病例

    王某,女,48岁。因反复呃逆3天而就诊。3天前与邻居争吵,出现呃逆,初起较轻,能自行缓解,继之发作频繁而重,影响起居,呃声响亮,不能自制,伴胸胁胀满,食纳不佳,肠呜矢气,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侠溪、期门、太冲穴予以对症刮痧治疗。治疗1次后,次日症状明显缓解。3日后继续治疗1次,症状消失。

中暑的刮痧疗法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生活或活动,因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而发生的急性病变。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阴暑、阳暑,若头晕、头痛、懊侬、呕恶者称“伤暑”;猝然昏倒者称“暑厥”;兼见抽搐者称“暑风”。

    中暑先驱症状有全身软弱、乏力、头昏、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呈紫绀。脉搏快,脉压增宽,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后期呈陈一施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或肝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本证在临床上分轻重两型,表现各不相同。轻证表现为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面红为阳暑;若见精神疲惫,肢体困倦,胸闷不畅,为阴暑。而重证则见壮热无汗.肌肤灼热,面红目赤,口唇干燥,神志昏迷,手足痉挛或抽搐。

    (二)治法

    (1)选穴 风府、哑门、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穴位、合谷、内关。

             放痧穴:大椎。(见图2-17-2、图2-18-1、图2-18-2)

 

    (2)定位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哑门: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O.5寸,第一颈椎脊突下。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问,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3)刮拭顺序 先刮风府、哑门,然后用三棱针放痧大椎穴,再刮背部膀胱经,最后刮前臂内关、合谷穴。

    (4)刮拭方法  补泻兼施,大椎放痧。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部风府至哑门穴,由上至下,宜用刮板角部,30次,出痧为度。大椎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然后刮拭背部膀胱经穴,分别为背部正中线旁开1.5寸和旁开3寸二线,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最后分别刮上肢内侧内关穴和手背部合谷穴,各30次,出痧为度。

    二、病例

    郑某,男,48岁。在工地施工中,突觉乏力、头昏、头痛、恶心,而后突然昏厥,被工友送至医院。入院后送急症检查,脉搏102次/分,血压60/100mmHg,呼吸快而浅,瞳孔扩大,对光反应迟钝。取风府、哑门、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穴位、合谷、内关穴行刮痧治疗,并予大椎穴放痧。1小时后测血压70/110mmHg,对光反射恢复,神志清醒。

支气管哮喘的刮痧疗法

    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以突然发作、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呼吸困难为特征。本病分发作期和缓解期,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有密切关系。

    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因支气管阻塞加重而出现哮喘,严重者可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等。但一般可自行或用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甚至导致哮喘持续状态。此外,在临床上还存在非典型表现的哮喘,如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在无明显诱因咳嗽2个月以上出现哮喘,夜间及凌晨常发作,运动、冷空气等诱发加重,气道反应性测定有高反应性,抗生素或镇咳、祛痰药治疗无效,使用支气管解痉剂或皮质激素有效,但需排除引起咳嗽的其他疾病。

    一、发作期

    (一)症状

    哮喘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喉问哮呜音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为特征,发作期除上述表现外,多恶寒发热,喘急。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及前胸、尺泽、曲池及上肢内侧、列缺。(见图2-3-1、图2-3-2、图2-3-3、图2-3-4、图2-3-5)

    (2)定位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定喘:在背部经外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O.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定喘、肺俞,然后刮天突、中府、膻中及前胸,再刮上肢内侧,重刮尺泽、曲池,最后重刮列缺。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背部肺俞穴至定喘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从中府穴向下刮至膻中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然后由内向外横式刮法,每一个肋间隙刮30次左右,中府、膻中穴加强。双上肢内侧肺经、心包经、心经,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不一定出痧。重刮尺泽至列缺,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以出痧为度,最后重刮曲池。

    二、缓解期

    (一)症状

    哮喘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喉问哮鸣音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为特征,缓解期可伴有脾肾虚弱症状如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等。

    (二)治法

    (1)定位 定喘、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志室及腰部、太渊及前臂内侧、足三里。(见图2-3-1、图2-3-4、图2-3-6)

 

    (2)定位定喘:在背部经外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O.5寸。

    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志室: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定喘、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志室及腰部,再刮前臂内侧,重刮太渊,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刮背部时先刮颈椎,顺督脉向下由大椎刮至腰骶部,再刮督脉旁侧的膀胱经,其中定喘、肺俞、气喘、志室穴重刮,以出痧为止。前胸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任脉由上而下刮,膻中穴加强。然后由内向外行横式刮法,每个肋间隙刮30次左右,中府、俞府穴加强。双上肢内侧肺经、心包经、心经,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不一定出痧。双上肢外侧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由上而下刮30次,不一定出痧。双侧足三里重刮30次,不出痧。

    三、病例

    患者,赵某,女,26岁。患者参观花卉展时,突感鼻痒、打喷囊、流清涕,随即出现胸闷、憋气,逐渐加重,伴大汗淋漓,虽喷吸“舒喘灵”气雾剂,但效果不佳。既往有“哮喘”病史,其母有同类病史。查体:神清,烦躁,呼吸急促。双肺弥漫性哮鸣音,未闻及水泡音,心率100次/分,律整。心音有力、无杂音,双下肢无浮肿。诊为“支气管哮喘”,取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及前胸、尺泽、曲池和上肢内侧、列缺,在涂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20分钟后症状明显缓解。

眩晕的刮痧疗法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或脑髓不充,脑窍失养所致,临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眩晕的临床表现,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突然仆倒。临床一骰分为气血亏虚与痰浊阻滞2型。

    一、气血亏虚

    (一)症状

    以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为主症。

    (二)治法

    (1)选穴 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见图2-8-1、图2-8-2、图2-8- 3、图2-8-4、图2-7-1、图2-6-4)

    (2)定位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3)刮拭顺序 先按揉头顶百会,其次刮背部膈俞,然后刮腹部气海穴,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按揉头顶百会穴,约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背部膈俞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下肢内侧部血海至三阴交穴,由上向下刮,在膝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三阴交穴,在三阴交穴处重刮,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足三里,各30次,不出痧。

    二、痰浊阻滞

    (一)症状。

    头重如裹,视物眩转,胸闷作呕,呕吐痰涎。

    (二)治法

    (1)选穴 阴陵泉、丰隆、中脘、内关、头维、百会。(见图2-8-1、图2-8-2、图2-8-3、图2-8-5、图2-7-3)

    (2)定位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3)刮拭顺序 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再按揉头两侧头维穴,然后刮腹部中脘穴,再刮前臂内关穴,刮下肢内侧阴陵泉,最后刮下肢外侧丰隆穴。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和头维穴,各约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刮拭腹部正中线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下肢内侧阴陵泉和外侧丰隆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刘某,男,60岁。头晕、头痛、心悸、视物旋转,睡眠时亦感眩晕,血压95/70mmHg,面色苍白,稍感乏力,纳可,不渴,大便一天二次,成形,小便正常,面黑,舌淡多津,边有齿痕,太渊脉浮洪数。取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在涂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疗4次之后,视物旋转、睡眠时亦感眩晕症状消失,头痛、心悸症状缓解,继续治疗4次后,头痛、心悸基本消失。

便秘的刮痧疗法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病症。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可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病症过程中。

    主要症状有粪便量少、干硬、次数减少等,轻者可无其他症状。部分顽固性便秘者可十余天到一个月才大便一次,可伴有肛门直肠压迫感,排便不净感,便意频发。亦可有会阴、臀、大腿后面和髋关节附近区域的钝痛,并于排便后消失。并发痔疮、肛裂、肛周溃疡的乳头炎者,可出现肛门灼痛和便血。有时亦可有头昏头痛、厌食、口臭、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另外可有各种器质性病变相应的临床症状。本病可分为实证与虚证两大类。

    一、实证便秘

    (一)症状

    以大便秘结,暖气频作,腹中胀痛,纳食减少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大椎、内庭。(见图2-13-1、图2-13-2、图2-13-3)

    (2)定位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肠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天枢:在腹部,肚中旁开2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穴,然后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再刮腹部天枢穴,最后刮内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线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足部内庭穴,30次,可不出痧。

    二、虚证便秘

    (一)症状

    虚秘表现为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结,面色苍白。

    (二)治法

    (1)选穴 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足三里、气海、三阴交。(见图2-13-1、图2-13-2)

    (2)定位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肠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天枢:在腹部,脐中旁开2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气海: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然后刮腹部天枢至气海,再刮下肢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线天枢穴至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外侧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潘某,女,30岁。体形稍胖,面白。患者素有便秘疾患,甚至一周一解,解如算盘子,腹无所苦。本次是从外地回来后(可能是因为坐汽车缘故)大便一直不畅快,每日早晨5点左右腹痛而有便意,但解之不畅,解不多,大便成条,颜色未查,每晚8点后腹胀,胀及两胁侧,矢气多,臭秽,矢气后腹胀缓解。纳食如常,口不干不苦,不呕吐不反酸,喉中痰梗。舌质淡白,苔薄白,六脉沉细。取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足三里、气海、三阴交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周2次。1周后2日解大便一次,大便色如常,余症状消失。

咳嗽的刮痧疗法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本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多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外感咳嗽,即急性咳嗽,除咳嗽主症外可兼见表症,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是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导致肺脏虚损,气阴两伤,肃降无权而为咳,内伤咳嗽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

    一、外感咳嗽

    (一)症状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    放痧穴:肺俞、太冲。(见图2-2-1、图2-2-2、图2-2-3)

 

    (2)定位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身柱: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膻中: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中府: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问隙。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问隙的后方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风门、肺俞、身柱,然后刮胸部中府、膻中,最后刮足背部太冲。

    (4)刮拭方法 泻法。太冲、肺俞可放痧。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从风门穴经肺俞穴向下刮至身柱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至膻中穴。肺俞、太冲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二、内伤咳嗽

    (一)症状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他脏见证。

    (二)治法

    (1)选穴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肾俞(见图2-2-1、图2-2-2)

    (2)定位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身柱: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膻中: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的风门、肺俞、身柱、肾俞,最后刮胸部中府、膻中。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从风门穴经肺俞穴向下刮至身柱穴,再至肾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至膻中穴。

    三、病例

    冯某,女,81岁。自述去冬患咳嗽,兼气喘,数月不愈。愈咳愈剧,不能平卧,咳吐稀白痰涎,其味咸,小便频数清长,咳甚时有小便遗出,畏寒肢冷,两足微肿,腰背酸疼,舌淡苔白,脉沉细。长期服用中药,但效果不佳。取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肾俞,在涂抹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疗4次之后,症状明显改善。

感冒的刮痧疗法

    感冒是一种外感风邪或时行病毒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肿痛、脉浮。感冒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为多,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由于外感病邪不同,感冒有风寒、风热和暑湿之分。

    一、风寒感冒

    (一)症状

    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流清涕、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风池、大椎、风门、肺俞及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放痧穴:少商、大椎。(见图2-1-1、图2-1-2、图2-1-3、图2-1-4)

    (2)定位 风池:在头后项部,头枕骨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府: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3)刮拭顺序 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颈部大椎及背部肺俞、肩胛部,然后刮中府及前胸,放痧少商,最后刮拭足三里。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由于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髑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胸部正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少商、大椎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二、风热感冒

    (一)症状

    以恶寒轻、发热重、头痛、有汗、流浊涕、痰黄稠、口渴、舌苔薄黄为主要症状。(见图2-1-1、图2-1-5)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合谷、曲池、尺泽、外关、风池。

    (2)定位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问,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外关:在前臂背侧,在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颈部大椎,然后刮拭上肢内侧曲池、尺泽,最后刮外关、合谷。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从风池穴直向下刮3寸,中间不要停顿,用力不宜过重。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内侧部2穴,由上向下刮,尺泽穴可重刮。刮拭上肢外侧部2穴,由上向下刮。

    三、暑湿感冒

    (一)症状

    多见于夏季,感受当令暑邪,暑多夹湿,暑湿并重,以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头痛、头胀、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膻中。(见图2-1-2、图2-1-3、图2-1-4、图2-1-5、图2-1-6)

 上面是对呃逆实证的治疗方法的介绍,患者应意识到这种疾病不治是无法自己痊愈的,早日选一家正规医院治疗。

  • 男科医院
  • 妇科医院
  • 皮肤科医院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

相关问答


养生食疗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 饮食
  • 偏方
  • 减肥
  • 美容

热门精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