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深则蓄,蓄则伸……”看着古玉上的铭文,记者想起了清晨练习太极拳的老人。老人心无杂念,沉浸于呼吸的表情,仍然历历在目。难道这就是《行气铭》所阐述的行气方法?战国时期的古人是如何得出这套气功行气的方法的呢?
据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那时就有用起“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病痛的记载。也有专家认为,古人向往长
生不老,炼丹求仙成了人们的一种追求。无论是治病,还是求仙炼丹,都是通过身心调练,达到养生目的的。
养生健体是原始气功发展的基础,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气功确切的起始时间尚未定论,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气功专论,就是《行气铭》玉件上的铭文。
中华有气功
据陈小石讲,古人制作一件玉器很费时,一点一点地琢磨,像《行气铭》这样的古玉,至少要花上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也许就是古代玉器上少见铭文的原因之一吧。那么,这几十字的铭文如此特殊,在古代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目前多数专家肯定的认为,《行气铭》上的铭文记述着气功行气的过程。其实,“气功”一词在古代并不多用,而正式将气功作为一个名称使用是现代的事。有资料显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刘贵珍在《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对“气功”两字作了全面解释。“‘气’这个字在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从此,“气功”一词流行开来,并成为各种练气养生功法的总称。
《行气铭》上刻有的铭文内容,正是一种通过行气而达到养生的方法,符合当时古人希望长生不老、强身健体的思想。此种行气理论,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绵延了数千年,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很多领域推崇使用。无论是传统中医学还是学术思潮、体育竞技、武术拳法,都有相关气功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
中医气功 如影随行
早在秦汉时期,气功作为一种重要医疗手段,已有专门著作,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天津南开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孙淑周介绍,气功与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相应的联系。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气功锻炼的方法、理论和治疗效果等内容,已有记载。
除此之外,古代还有气功导引术方面的相关著作。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发现两篇气功方面藏书,载在一卷帛书上。一篇是文字写的呼吸导引治疗哪些病种及治疗时所需用的呼吸方法,即治疗不同病种的方法。另一篇则是一幅《导引图》,图中共有40幅各种人体运动姿势的图像,且每幅图都注有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