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根据实验和临床研究提出和本病发病有关的因素,且都认为该病是多因素发病,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心理社会因素:患者常有情绪焦急、易怒、精神紧张、容易激动以及失眠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可以明显地存在精神情绪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慢性迁延性的患者中,也可以发现精神因素对症状反复发作的影响。
2、牙合因素:对TMD患者的临床检查常常发现有明显的牙合因素,包括干扰、牙尖早接触、严重的锁牙合、深覆牙合、多数后牙缺失及牙合面过度磨耗致垂直距离过低等。
3、免疫因素:免疫学研究表明关节软骨的主要成分如胶原蛋白多糖和软骨细胞都具有抗原性,由于关节软骨有基质包裹,从胚胎到成人都和血管系统隔绝,成为封闭抗原,不能被自身免疫系统识别。相关实验研究说明TMD也有细胞免疫参与。
4、关节负荷过重:适度的负重对维持关节的正常结构、功能和生理改建时必须的,有重要意义。但是过度的负重,超出生理限度则可造成关节的退行性改变甚至破坏。
5、关节解剖因素:从功能上看,颞下颌关节随着人类的进化使得关节和颌骨更为灵巧,以适应更为复杂的言语和表情的下颌运动。正因如此,从解剖结构来看,相应的关节、肌韧带明显变弱,关节的承重能力降低。这种人类的关节运动类型、灵活性和范围的增加对于解剖结构减弱的颞下颌关节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6、其他因素:关节区受到寒冷刺激、不良姿势引起肌功能紊乱而影响下颌骨及髁突的正常位置等,也是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因素。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可以并发哪些疾病?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张口受限,关节弹响,咀嚼肌酸胀,咀嚼无力,也可并发颞部疼痛,耳鸣,头晕等全身症状,多数属关节功能失调,预后良好;但也可由结构紊乱或器质性破坏引起,功能紊乱的病员也可在后期发展成关节结构紊乱,甚至出现器质性破坏。
TMD的发展可有三个阶段:功能紊乱阶段;结构紊乱阶段;关节器质性破坏阶段,这三个阶段一般显示了疾病的早期、中期和后期。该病虽然病期一般较长,可有几年或几十年,并经常反复发作,但其有自限性,一般不发生关节强直,预后良好。其临床表现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下颌运动异常:包括开口度异常(过大或过小,);开口型异常(偏斜或歪曲);开闭运动出现关节绞锁等。正常成人自然开口度平均约为100px,开口型不偏斜,呈“↓”。
2、疼痛:主要表现在开口和咀嚼运动时关节区或关节周围肌群的疼痛。一般无自发痛。一些经久不愈、病程迁延的患者,常常有关节区发沉、酸胀、咀嚼肌容易疲劳,以及面颊、颞区、枕区等慢性疼痛和感觉异常。
3、弹响和杂音:正常关节在下颌运动时无明显弹响和杂音。本病常见的异常声音有:弹响音,即开口运动中有“咔、咔”的声音;破碎音,即开口运动中有“咔叭、咔叭”的破碎音;摩擦音,即在开口运动中有连续的似揉玻璃纸样的摩擦音。
此外,本病还常常伴有许多其他症状,如各种耳症,各种眼症,以及吞咽困难、言语困难、慢性全身疲劳等。
本病常为综合因素引起,与精神心理障碍,合关系紊乱,不良口腔习惯有关,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调节生活节奏和秩序,合理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锻炼身体,定期口腔检查,及早治疗异常的合关系,尤为重要,对积极治疗无效者,则应高度警惕口腔及耳部的恶性肿瘤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有:
1、X线平片(许勒位片和髁突经咽侧位片),可发现有关节间隙改变和骨质改变,如硬化、骨破坏和增生、囊样变等。
2、关节造影和磁共振检查,可发现关节盘移位、穿孔及关节盘诸附着的改变等。
3、关节内镜检查,可发现本病的早期改变。
调节生活节奏和秩序,合理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锻炼身体,定期口腔检查,及早治疗异常的合关系,尤为重要,对积极治疗无效者,则应高度警惕口腔及耳部的恶性肿瘤。
具体的治疗措施有:
1、矫正咬合关系由口腔专科检查治疗。
2、封闭疗法可用0.25-0.5%普鲁卡因3~5ml作翼外肌封闭。穿刺点在乙状切迹中点,垂直进针,深度约2.5~3cm,回抽无血时注药。常用于张口过大的病员。
3、氯乙烷喷雾配合按摩,可以缓解咀嚼肌痉挛。喷氯乙烷时要成雾状,间断喷射,配合按摩,防止冻伤。并要注意保护眼、耳,远离火源。
4、针刺疗法取穴:下关、听宫、颊车、合谷、配医风、太阳。
5、超短波、离子导入、电兴奋及磁疗等局部理疗有一定疗效。治疗的同时,要纠正不良习惯(如单侧咀嚼),并防止张口过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