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病因较多,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种原因所造成的,常见的有遗传、内分泌、营养、失用、年龄以及免疫等多种因素。
1、营养因素:钙、磷、蛋白质、微量元素如氟、镁、锌等、维生素C、维生素D等的缺乏与骨质疏松密切有关。其中尤以钙、磷两种元素缺乏为主要原因。
2、缺少活动:运动、日光照射、重力负荷因素与骨量多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运动时,神经内分泌调节对骨骼提供充分的矿物营养,使全身和局部骨钙含量增加;运动还可以保持对骨骼一定的机械刺激,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的形成;运动锻炼还可使绝经期妇女的雌激素分泌轻度增加。
3、遗传因素:骨量的丢失也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遗传因素也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身材矮小的人较身材高大的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即使生活条件、身体状态、环境因素相近、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两个人,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程度也有差别。
4、内分泌:在内分泌中,含有雌性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甲状腺素、雄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生长激素等,而以前4种激素尤为重要,特别是性激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尤其对妇女的影响更为明显,例卵巢摘除或过早闭经的女性,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或不分泌,易发生骨质疏松。
5、失用因素:因骨折或骨病而需长期固定的患者,因患病需长期卧床者,肌肉瘫痪者,可引起骨质疏松症。一般认为,机体长期处于静止状态时,肌肉活动减少,骨缺少肌肉刺激,结果骨母细胞减少,正常骨的代谢过程遭到破坏,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造成骨骼中的钙溶出,尿中的钙排出增加,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密度降低,骨骼的强度减弱,因而易发生骨折。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椎,骨盆、股骨上段、桡骨远端、肋骨等部位亦较常发生。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常为多发性,常发生于第12胸椎与第2腰椎之间。急性胸腰椎骨折可由轻微外伤引起,但有许多病例是自发性,甚至在卧床时亦可发生骨折。由骨折产生的疼痛常向侧方和前方放射,患者可有肋间神经痛或有类似心绞痛的胸骨后疼痛。也可引起上腹部疼痛、恶心及轻度肠麻痹。腰椎骨折可致双侧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或影响膀胱、直肠的正常功能,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骨折愈合后,由于胸椎生理性后凸增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致使肋弓和髂嵴间距缩短,甚至相互接触或重叠,致躯干短缩,驼背畸形及活动受限。严重者胸廓发生畸形并引起呼吸运动受限。由此可影响心肺功能并可导致肺部反复感染。
在骨科疾病中,骨质疏松实属比较常见的一种,一般此病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而患者如果不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症状,就可能会使其病情越来越严重。因此大家要提前了解骨质疏松的症状,才能尽早配合治疗。下面就来介绍骨质疏松的症状有哪些。
1、身长缩短,驼背:这种感骨质疏松症状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2、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骨质疏松症状。
3、疼痛:最常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状表现,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
由于药物都有一定副作用,且有的效果还很不确定,所以加强预防显得更加重要具体预防方向有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吸烟会影响骨峰的形成,过量饮酒不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喝浓咖啡能增加尿钙排泄、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
2、保持良好的心情: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很大,但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从而导致钙质流失,引起骨质疏松症
3、控制饮食:人类是弱碱性体质,体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人的体液很多时候都会趋于酸性,为了保证体液的酸碱平衡,人体主动用体内的碱性物质来中和这些酸性物质当大量进食酸性食物的时候,身体将大量消耗骨骼中的钙去中和血液的酸,维持身体酸碱平衡酸性体质是钙质流失、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很多蔬菜水果都属于碱性食物,肉类、谷物、糖、酒、鱼虾等类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食用碱性食品是防止体液酸化,保持人体弱碱性环境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重要方法有的人补了几年钙,还是骨质疏松,这就是酸性体质造成的
4、适量负重运动和光照:户外运动以及日光照射,都有利于钙的吸收负重运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比较有意义的锻炼方法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跳绳、登高、俯卧撑等
骨质疏松的检测方法很多,下面这些方法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各有利弊,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骨质疏松诊断常用方法:
1、X线照相法:用X线拍片的方法观察不同部位骨骼的密度、形态,尤其是骨小梁的数量和形态。最常拍摄的部位主要是人体的髋部、腕部和脊柱,通过光密度的差别来评价骨骼情况,其缺点为,当X线照相法显示明确骨质疏松时,骨量丢失已经至少30%了。
2、X线吸收法:包括单能X线吸收法、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CT和周围骨定量CT。目前在医院最常应用的是双能X线吸收法,而在商场、或是社区检查仪器多为单能X线吸收法,其数值欠精确。
3、光子吸收法:目前已经被X线吸收法代替。
4、骨病理检测法:将骨组织样品制成病理切片,在特殊的图像分析仪上观察计算骨小梁的形态和数量,对骨质疏松做出直观的诊断,但由于本检测方法属于有创性检测,故仅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鉴别诊断。
5、超声检测法:超声诊断是一种新型无创伤骨质疏松诊断技术,其优点是早期可以显示出骨量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X线吸收法,超声法在数值方面不一定十分精确,但由于其无放射线,对于鉴别儿童骨质疏松具有优点。
6、生化指标:临床上经常通过测定血液或者尿液中骨矿含量来间接的了解骨代谢的情况,有助于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分型,以及原发性与继发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的的鉴别诊断。经常有患者以血钙来评估是否缺钙是不恰当的,因为有少数骨质疏松的患者,血钙水平却很高。
骨质疏松的存在对于患者来说是十分危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有骨质疏松的几率会提高很多。有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这种老化现象,不能控制其发展。这当然是错误的观念,只要进行有效、正确的干预,就可以达到延缓和阻碍骨质疏松的发生。
1、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骨质疏松的饮食护理蛋白质是组成骨基质的原料,可增加钙的吸收和储存,对防止和延缓骨质疏松有利。如奶中的乳白蛋白,骨头里的骨白蛋白,核桃中的核白蛋白,蛋类的白蛋白,都含有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维生素C对胶原合成有利,故老年应有充足的蛋白质与维生素。
2、补充适量钙质
目前国内市场各类钙片很多,除饮食补充外,可适当补充钙剂,但要注意钙的结合形式。如碳酸钙,吸收较差,乳酸钙的含量很低。不要盲目的补充维生素A、D丸,服食超量可引起中毒症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只有膳食中的钙与蛋白质结合后,才能充分的被机体所利用,所以提倡膳食中补钙。建议每日250克牛奶,即补充约250毫克的钙。
3、注意烹调方法
骨质疏松的饮食护理烹调方法也相当重要,一些蔬菜如菠菜、苋菜等,含有较多的草酸,影响钙的吸收。如果将这些菜在沸水中焯一下,滤去水再烹调,可减少部分草酸。再则谷类中含植酸酶,可分解植酸盐释放出游离钙和磷,增加利用率。植酸酶在55℃环境下活性最高,为了增加植酸酶的活性,可以先将大米加适量的水浸泡后再洗,在面粉、玉米粉、豆粉中加发酵剂发酵并延长发酵时间,均可使植酸水解,使游离钙增加。
4、限制饮酒
骨质疏松的饮食护理过量饮酒可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应限量适度的饮酒。
骨质疏松症是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减少,以致皮质骨变薄,内骨变稀疏,孔隙增大,从而产生腹背四肢疼痛,育柱畸形以及骨折。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腰背、四肢疼痛、乏力,严重者活动受限,甚则卧床不起,无明显诱因或轻微外伤后发生骨折,不同部位的骨折有各自的临床表现。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疗法:
1、骨松灵汤
杜仲、补骨脂各20克,构把、地黄各15克,女贞子、茧丝子、获菩、当归、龟板、续断、鹿角胶各10克,黄茂、川芍、牛膝各6克,大枣6校。每日1剂,煎汤口服。连服10个月。主治骨质硫松症。
2、防风狗脊汤
防风、威灵仙、川乌、草乌、透骨草、续断、狗脊各100克,红花、川椒各60克。上药粉碎成细末,每次用50~100克,用醋调成稀面状放人纱布袋中,置于患处皮肤上,再将热水袋放在药袋上热敷30分钟,每日1~2次。温经散寒,通络活血。主治骨质疏松症阳虚而风寒内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