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大陆利什曼病的病原体是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和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在新大陆是恰氏利什曼原虫(L.chagasi)。这3种利什曼原虫在形态上虽无差别,但根据原虫的基因型以及同工酶图谱分析,可把杜氏利什曼和婴儿利什曼区别开来,恰氏利什曼的酶谱则和婴儿利什曼相似。在流行病学上,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利什曼病主要发生在较大的儿童和青壮年中,而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和恰氏利什曼原虫所致的利什曼病,患者均主要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婴儿利什曼和恰氏利什曼应同属一种。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利什曼病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杜氏利什曼,婴儿利什曼和恰氏利什曼可以视为不同的种,并将三者组合为杜氏利什曼复合体(L.donovanicomplexes)。
利什曼原虫是二态性原生动物,传播过程中需要两种不同的宿主相互交替。在白蛉体内,原虫的形态为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在人、犬科动物或啮齿动物内则为无鞭毛体(amastigote)。当媒介白蛉刺叮病人,病狗等宿主时,血液或皮肤内的无鞭毛体被吸入白蛉的胃内,变为前鞭毛体,在白蛉胃内分裂繁殖,至吸血后6-7天,前鞭毛体即可抵达蛉的咽或喙部,该时白蛉胃血已消化完毕,感染白蛉如再次吸血,前鞭毛体即侵入人或狗等宿主体内。白蛉吸血时分泌的唾液也能增大前鞭毛体对宿主的感染性。
侵入人或动物宿主体内的前鞭毛体,一部分可被血清中的补体溶解或被多核白细胞吞噬消灭,一部分被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前鞭毛体侵入巨噬细胞内变成无鞭毛体的过程是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虫体被吸附在巨噬细胞的表面后,可诱发细胞形成伪足,把前鞭毛体摄入胞质内,之后鞭毛消失,变成无鞭毛体,巨噬细胞伪足的胞膜包裹原虫后形成带虫空泡,与溶酶体融合并使虫体处在溶酶体的包围之中,但虫体上的脂磷酸聚糖能使利什曼原虫逃避细胞水解酶作用而在细胞内增殖。
含虫的巨噬细胞可藉淋巴或血流到达人体的任何部位,但在脾、肝、骨髓和淋巴结的巨噬细胞中最易繁殖,由于虫数大量增加,直到巨噬细胞容纳不下而告破裂,散出的无鞭毛体又侵入其它巨噬细胞,继续进行繁殖,如此反复不已,引起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极度增生,导致脾、肝、骨髓,淋巴结等器官产生一系列病变。AIDS若并发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虫还可播散到胃肠道和皮肤组织,在胸腔积液与血液内极易查见原虫。在临床上,未合并感染HIV的利什曼病患者,除了有脾、肝肿大等症状外,还表现为免疫球蛋白的大量增加,但对机体无保护作用;患者的细胞介导免疫受到抑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作用降低,需待治愈后才能恢复。
受感染白蛉叮咬的人,除一部分人可发展成为典型的利什曼病外,大多数呈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其主要依据为:
①利什曼病流行区内的居民,或是虽生活在非流行区,但在白蛉季节内曾去过流行区居住过的人员中,有些人从未有过利什曼病史,但当感染了HIV或成为AIDS后,发现其同时也是利什曼病患者;另有一些癌症患者和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发生了利什曼病,这都表明他们先前已感染了利什曼原虫。
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巴西和以色列的利什曼病流行区,健康人群的抗体阳性率达7.5%-15.0%;在中国甘肃省,1997年曾用ELISA法检测利什曼病患者的家庭成员的血清抗体,阳性率达21.0%。
③用利什曼素对利什曼病疫区的健康人作皮内试验,具有很高的阳性率,表明亚临床型较为普遍。隐性感染者一旦患有任何一种能使宿主细胞免疫抑制倾向的疾病,诸如营养不良、癌症、器官移植、获得性免疫缺损,均可使隐匿在机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增殖,发展成为利什曼病。因此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利什曼病专家委员会认为,利什曼病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疾病。
并发症是引起利什曼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有以下3种:
1、肺炎
患者可并发间质性支气炎、大叶性肺炎或小叶肺炎。间质性支气管炎是儿童患者最容易并发的一种疾病,同时也是导致利什曼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2、走马疳
常见于儿童患者。一般都发生在口腔,先侵牙龈或颊和唇部,继即蔓延至颊部,甚至波及鼻、颚、颏、咽等处。并发走马疳的利什曼病患者一般都有显著贫血,白细胞计数亦减少。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利什曼病并发走马疳者较为常见,多致死亡。自抗菌素问世以来,此种病例的死亡率已明显降低。
3、急性粒性白细胞缺乏症
利什曼病可促成粒性白细胞缺乏症。患者的白细胞特别是中性多型核白细胞突然锐减,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的百分比正常或减少,由于粒细胞的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总数明显降低,有低至500/mm3以下的。骨髓象显示粒性白细胞的再生障碍。如不及时治疗,预后大都不良。
利什曼病的症状大都是逐渐发生的。初起时一般有不规则发热,脾脏随之肿大,并伴有咳嗽及腹泻。恐惧和失眠亦为利什曼病早期常见的症状。婴幼儿除有发热和腹泻等症状外,尚可有夜啼、烦躁等现象。月经过多或闭止,常是妇女患者的早期症状。病人在发病2-3个月以后,临床症状就日益明显。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发热
发热是利什曼病最主要的症状,占病例数的95%左右。
2、脾肿
脾肿是利什曼病的主要体征,一般在初次发热半个月后即可触及,至2-3个月时脾肿的下端可能达到脐部,半年后可能超过脐部,最大的可达耻骨上方。
3、肝肿
有半数左右的病人肝脏呈肿大。
4、消化系统症状
患者常有口腔炎,除粘膜有溃疡外,齿龈往往腐烂,且易出血,儿童患者每易并发走马疳。患者食欲减退,常有消化不良及食后胃部饱胀的感觉,甚至可引起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
5、循环系统症状
病人的脉搏大都增速,血压常因贫血及肾上腺机能的失调而降低。由于患者血浆蛋白总量的下降以及贫血,因此可以发生水肿。水肿以下肢和脸部最为常见,偶亦可出现全身性浮肿,晚期病人可能因肝脏损害的加重而使水肿更为显着,预后亦较严重。
6、其它症状
患者的淋巴结常有轻微或中度肿大,尤以颈部及腹股沟等部位较易扪及。夜间咳嗽为利什曼病常诉的症状之一,且比较剧烈。
7、血象变化
患者的红、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其原因与脾功能亢进有关。白细胞在疾病早期即开始减少,并随病程的进展而日益显着。
8、肝脏功能变化
利什曼病患者由于肝功能的失调和肝、脾内浆细胞的大量增生,致使球蛋白大量增加及白蛋白减少。病程较长的患者,肝细胞受到损害,尤其是晚期患者更为严重,因此各种肝功能试验都呈强阳性反应。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人类皮肤及内脏黑热病,应该做好以下预防:
1、消灭病狗
在山丘或黄土高原地带的利什曼病流行区,宜及时使用病原检查或血清学方法查出病狗,加以杀灭在病狗较多的地区,应动员群众少养或不养狗
2、灭蛉和防蛉
在白蛉季节内查见病人后,可用杀虫剂喷洒病家及其四周半径15m之内的住屋和畜舍,以歼灭停留在室内或自野外入侵室内吸血的白蛉提倡使用蚊帐,以2.5%溴氰菊酯(每m2帐面15mg 纯品)在白蛉季节内浸蚊帐一次,能有效保护人体免受蚊、蛉叮咬不露宿,提倡装置浸泡过溴氰菊酯(剂量同上)的细孔纱门纱窗
在山丘及黄土高原地带的利什曼病疫区内,可在白蛉季节内用2.5%溴氰菊酯药浴或喷淋狗体(每只狗用2-3 克),以杀死或驱除前来刺叮吸血的白蛉夜间在荒漠地带野外执勤人员,应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擦驱避剂,以防止白蛉叮咬
利什曼病需要做的化验检查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病原学检查
1、髂骨穿刺
施行髂骨穿刺时,病人侧卧。术者先用手指确定髂骨前上棘的部位,皮肤消毒。
2、脾脏穿刺
实施脾穿刺前,应先测定病人的出血时间,如超过5分钟则不予穿刺,凡脾肿在肋下4cm 以内的亦以不作穿刺为妥,患者如伴有腹水、黄疸、极度贫血以及并发肺炎等严重疾病时,均不宜施行脾穿刺术。穿刺时病人仰卧,施术者先确定脾脏的大小和部位,消毒皮肤。
3、淋巴结穿刺
肿大的淋巴结处的皮肤作局部消毒后,用洗净的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淋巴结,向上提起,并使其固定于两指之间。手持消毒的针头刺入淋巴结内,待数秒钟后即将针头拔出。
4、皮肤刮片检查
局部皮肤消毒后,以洗净的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肤结节,使其固定于两指间。再用灭菌干燥手术刀轻轻切开皮肤,刮取切口两侧的皮肤组织,制成涂片后染色镜检。
5、原虫培养
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把可疑病人的骨, 脾、淋巴结或皮肤损害内所取得的各种组织液置三恩培养基内,放入22-240C温箱内培养。15天后用白金耳取少量培养液于玻片上,在光学显微镜(高倍)下检查,如查见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即可确定诊断。
二、血清学检查
自70年代开始,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促使血清学诊断研究有了很大提高。不仅方法多样,而且从以往简单的补体结合试验,发展为微量、特异、快速的免疫标记技术。这种利什曼病免疫诊断新技术可用于检测感染宿主体内的循环抗体、循环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辅助病原诊断及判断流行情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利什曼病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可多吃以下食物:
1、宜吃清爽清淡的素食,宜多吃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而且还要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忌吃酸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吃性属温热助火食物,忌吃油润的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食物,忌吃油煎炒炸、炙焯香燥熏烤的食物,忌吃烟与酒。
2、限制过量蛋白摄入,忌辛辣刺激食物,忌发物。如鱼、虾、蟹、公鸡、牛肉、海鲜等食物具有一定的致敏因素,可使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能使炎症加重,需要注意少吃或者避免食用;
3、忌肥腻厚味食物,如猪肉特别是肥肉等高脂肪类的食物,可以多吃点蔬菜水果类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西医表明利什曼病治疗,根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1、初治病例
斯锑黑克六日疗法:成人总量120-150mg锑/kg,儿童总量200-240mg锑/kg,平分6次,每日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6天为一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如病人出现高热、鼻衄、呼吸加速或剧烈咳嗽和脾区疼痛等副反应,可停止注射数日,待症状缓解后再继续注射,药物总量可与先前注射的合并计算。如果白细胞计数突然减少,粒细胞降至20%以下,可考虑为白细胞缺乏症,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治疗,待恢复后再使用锑剂治疗利什曼病。斯锑黑克三周疗法:成人总量135mg 锑/kg,儿童总量200mg 锑/kg, 平分6次,每周肌肉或静脉注射2 次,三周完毕一疗程。此法适用于体质差或病情较重的患者。
2、未治愈病人
患者经一个疗程斯锑黑克治疗后半个月复查时,如体温仍高于正常,白细胞计数未见增加,脾肿依旧,原虫并不消失,应认为治疗无效。可加大斯锑黑克的剂量,比原剂量增加1/3,采取8天8针疗法进行第2个疗程。
3、复发病人
利什曼病经治疗后体温已恢复正常,一般情况和血象都有好转,脾肿亦见缩小,穿刺检查不能查见利什曼原虫,但隔数月后(一般在半年内)体温上升,脾肿增大,骨髓或脾穿刺涂片上又查见原虫,即为复发,仍可用斯锑黑克治疗,应在原剂量基础上加大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