颚口线虫成虫寄生于犬、猫、虎、野猪、狮、豹等动物的胃壁中,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第一期幼虫,被剑下蚤吞食后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受感染的剑水蚤被蛙、鳝鱼、泥鳅、蛇(半龙首赤链蛇、红点锦蛇、银环蛇等)、鸡、鸭、淡水鱼等吞食后,幼虫经肠壁至肌肉形成第三期幼虫。猫、犬、野猪等吞食感染的鱼、泥鳅、蛙等后,第三期幼虫在其胃壁发育为成虫。
人进食未烧熟含感染性第三期幼虫的鱼、蛙、蛇肉等;生食泥鳅、猪肉、鸡肉等也可受感染;偶接触以上肉类等可经皮肤感染。幼虫侵入人体后移行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形成皮肤颚口线虫病;移行至内脏由于幼虫 机械性或毒素刺激与过敏反应所致的急性阑尾炎、胸膜炎、膀胱炎等,幼虫侵入眼、脑、脊髓引起相应病变,病变部位有明显组织炎症,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棘颚口线虫蚴穿破皮肤可继发细菌感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致癫痫、肢体瘫痪和脑疝等,进入眼球可发生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剥离和失明等。
患者于感染24~48h后可出现低热,全身乏力荨麻疹,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按棘颚口线虫蚴在人体内移行的部位差异可分为皮肤颚口线虫病和内脏颚口线虫病两种临床类型,不同类型的颚口线虫病患者症状有所不同。
1、皮肤颚口线虫病:疾病初期有发热、恶心、呕吐或上腹部疼痛等前驱症状,随后身体各部皮肤可间歇出现丝状疹、点状匐形疹或移行肿块,局部轻度发红、水肿、疼痛、瘙痒感,呈游走性。虫体近体表则呈皮肤硬结。
2、内脏颚口线虫病:眼部病变引起视力障碍或眼球突出和失明;耳部病变引起听力障碍;消化系统病变引起腹痛等症状;呼吸系统病变在咽喉部可引起局部水肿、呼吸困难。胸肺型则引起咳嗽、胸闷、咯出幼虫,肺部发生炎症或胸膜炎;泌尿系统病变可引起膀胱炎,阴茎肿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脑脊髓炎,出现头痛、瘫痪、癫痫、甚至昏迷,中枢受累者预后较差,病死率达13%;心血管系统病变偶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休克,病死率高。
人进食未烧熟含感染性第三期幼虫的鱼、蛙、蛇肉 等;生食泥鳅、猪肉、鸡肉等也可被感染颚口线虫病;偶接触以上 肉类等可经皮肤感染幼虫侵入人体后移行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形成皮肤颚口线虫病;移行至内脏由于幼虫机械性或毒素刺激与过敏反应所致的急性阑尾炎、胸膜炎、膀胱炎等,幼虫侵入眼、脑、脊髓引起相应病变,病变部位有明显组织炎症,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了有效预防颚口线虫病平时应注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泥鳅、鸡、鸭、蛇、猪肉等食品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常明显升高。皮下肿块组织活检病理检查为嗜酸性肉芽肿。若能发现棘颚口线虫蚴则可明确诊断。以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作为抗原用ELIS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有助于本病诊断。然而,免疫学研究已发现棘颚口线虫蚴与广州管圆线虫蚴有部分交叉免疫原性。
其它辅助检查:
用眼裂隙灯检查可在结膜下、前房或玻璃体中发现棘颚口线虫蚴。
不吃生的或半生熟的鱼类、禽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等肉类。
在切割生食时,食物中的细菌等会残留在上面,而生菜上也有较多的细菌和寄生虫卵。若此后又用于切割熟食,细菌则会以菜刀和砧板为媒介直接污染熟食。即使在使用前用开水烫一下“消毒”,细菌往往也并不会被彻底消灭干净。所以要保障食品安全,家中应备两把菜刀、两块砧板,并分开使用。而且切熟食前,先用沸水煮一下会更保险。
1.支持及对症治疗 严重病例,如脑颚口线虫病患者,当发生颅内压升高时,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加用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发生。
2.病原治疗 用阿苯达唑治疗有良好效果。棘颚口线虫蚴受药物刺激而兴奋、挣扎,有时可钻出皮肤,但亦有加重病情的可能性。一般治疗一个疗程即可治愈,个别病例可能需用两个疗程,治愈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逐渐恢复正常。
甲苯达唑、乙胺嗪左旋咪唑和噻苯达唑对本病的疗效都较差。
伊维菌素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对蛔虫、鞭虫、钩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盘尾丝虫等线虫类寄生虫的杀灭作用较强,已有报告说明对本病亦有很好疗效。不良反应较轻,少数病人可出现头晕腹痛、胃纳减退、疲乏等。婴幼儿及孕妇不宜服用。
眼颚口线虫病以手术摘除棘颚口线虫蚴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可加重病情,甚至可导致失明。然而,由于眼颚口线虫病患者的其他组织常同时存在棘颚口线虫蚴,因此于手术摘除眼内棘颚口线虫蚴后仍宜应用一疗程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