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邪侵袭是皮痹的主要病因,其中以风寒湿邪为主,即所谓“感于三气则为皮痹”。脏腑失调则是皮痹的内在因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血化源不足,皮肤失荣;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伤肾,肾阳虚则皮肤无以温煦,肾阴虚则皮肤无以濡润,均能诱发皮痹,或使皮痹加重。外邪留滞皮肤,或气虚阳虚,使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进而形成痰浊瘀血,痰浊瘀血阻滞于皮肤是皮痹的继发因素。总之,外邪侵袭、痰浊瘀血以及气血阴阳的不足,皮肤之经络瘀阻,皮肤失养是皮痹的基本病机,其中痰瘀病机常可贯穿本病的始终。
皮痹如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患者可出现以下并发症:
1、关节炎样改变,患者可有明显的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2、胃肠道平滑肌的炎,在进食辛辣、干硬等食物后可刺激平滑肌痉挛,引起剧烈的腹痛。
3、营养不良。
4、心肌形成纤维组织,这可能导致永久性损害和(或)功能退化,心肌酶谱常明显增高。
5、肾脏损坏和(或)肾功能障碍,需要动态监测肌酐的水平。
6、甲状腺形成纤维组织。
皮痹的临床表现轻重程度有很大差异。轻者皮肤病变局限,皮肤呈片状、点状或条状损害,皮肤颜色呈淡紫色或似象牙色,继之变硬、萎缩。重者皮肤病变广泛,四肢、胸颈、面部皮肤均可累及,皮肤坚硬如革,表面有蜡样光泽,不能捏起,手指伸屈受限,还可表现为面无表情、张口不利、眼睑不和、胸背如裹,后期皮肤萎缩变薄。若累及脏腑可见吞咽困难、腹胀纳呆、胸闷气短、心悸心痛等症。
外邪侵袭是皮痹的主要病因,其中以风寒湿邪为主,因此本病的预防要点以预防病因为主首先,广大朋友应注意保温,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其次,还应少吃寒凉生冷之品,这样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皮痹的实验室检查多见抗核抗体阳性,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免疫球蛋白1gG显著增高,IgA、IgM也可增高。血沉可明显增快。皮肤活检为胶原纤维肿胀或纤维化。累及心者,心电图可见PR、QRS、QT、间期延长,ST段及T波异常。累及消化道者,食道x线检查可见食管狭窄,或食管下端扩张,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
皮痹患者要注意饮食丰富,营养均衡。保证人体正常代谢所需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的需求。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及豆制品的摄入。保健方面要注意放松心情,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外邪侵袭是皮痹的主要病因,其中以风寒湿邪为主,本病的常见中医治疗方法如下:
1、寒湿痹阻证
证候:皮肤紧张而肿,或略高于正常皮肤;皮肤不温,肢冷恶寒,遇寒加重,遇热减轻,肤色淡黄,关节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常伴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紧等。皮肤紧张略有肿胀、肤冷肢寒、舌淡苔白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l0g、羌活l0g、桑寄生l0g、秦艽l0g、川芎l0g、当归l0g、杭白芍l0g、桂枝l0g、制附片l0g、细辛3g、丝瓜络l0g。
方解:方中用独活、羌活、秦艽、桑寄生祛风胜湿通络;用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养血通络;用附片、桂枝、细辛温经散寒。整方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作用。
加减法:若舌苔厚腻湿胜者,加苡仁l0g、苍术l0g;皮肤晦暗者加丹参15g;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15g、海风藤15g。
2、湿热痹阻证
证候:皮肤紧张而肿,肤色略红或紫红,触之而热,或皮肤疼痛。身热不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皮肤紧张红肿而热、身热、舌红苔黄腻是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法:清热除湿,佐以通络。
方药:二妙丸合宣痹汤加减。
黄柏10g、苍术10g、牛膝l0g、苡仁l0g、苦参l0g、连翘l0g、知母l0g、蚕砂l0g、滑石l0g、甘草l0g。
方解:方中知母、黄柏清热,苡仁、苍术、蚕砂、苦参清热利湿通络,连翘清热且能软坚,滑石、甘草清热利小便,使湿热由下而出。故本方有清热利湿通络的功效。
加减法:发热者加柴胡10g、黄芩10g;肢体疼痛者加忍冬藤15g;口渴加天花粉15g;舌体暗红加川芎l0g、丹参15g。
3、气血亏虚证
证候:皮肤紧硬,肤色淡黄,局部毛发稀疏或全无;或皮肤萎缩而薄,肌肉削瘦,肌肤麻木不仁;周身乏力,头晕目眩,声怯气短,面色不华,爪甲不荣,唇舌色淡,舌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皮肤硬而薄、以及全身气血不足诸症为本证辨证要点。
治法:益气养血,佐以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15g、桂枝10g、芍药10g、当归10g、川芎10g、鸡血藤15g、生姜10g、大枣5枚。
方解:方中用黄芪益气,当归、芍药养血和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加鸡血藤、桂枝活血通络。全方具有益气养血通络的功效。
加减法:头晕目眩者加柴胡6g、升麻6g;肌肤麻木者加丝瓜络10g;肌肉削瘦明显加山药15g;纳少加炒山楂15g、炒麦芽15g;不寐加炒枣仁10g、首乌藤15g。
4、痰阻血瘀证
证候:皮肤坚硬如革,捏之不起,肤色暗滞,肌肉削瘦,关节疼痛强直或畸形,屈伸不利,胸背紧束,转侧仰俯不便,吞咽困难,胸痹心痛,妇女月经不调,舌质暗,有瘀斑、瘀点,苔厚腻,脉滑细。皮肤坚硬如革、捏之不起、肤色暗滞、舌暗等为本证辨证要点。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地龙10g、穿山甲10g、丹参10g、桃仁l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0g、羌活l0g、陈皮10g、半夏l0g、浙贝母15g。
方解:方中用地龙、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当归、杭芍、丹参活血养血,穿山甲、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二陈化痰,羌活走窜之力宏,有行气活血之功。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的作用。
加减法:若关节痛甚加用青风藤15g;肢冷肤寒者加制附片l0g、桂枝10g;肌肉削瘦者加黄芪30g、山药15g;吞咽困难者加苏梗10g枳壳10g;胸痹心痛加薤白6g、元胡l0g。
5、脾肾阳虚证
证候:皮肤坚硬,皮薄如纸,肌肉削瘦,精神倦怠,毛发脱落,肢冷形寒,面色晃白,腹痛泄泻,腰膝酸软,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细无力。皮肤坚硬而薄、肌肉削瘦、肢冷肤寒是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散寒。
方药:右归饮合理中汤加减。
熟地10g、山萸肉10g、山药l0g、制附片l0g、肉桂6g、干姜6g、党参10g、白术l0g、枸杞子10g、鹿角霜6g、巴戟天10g、淫羊藿10g。
方解:善补阳者,阴中求阳,故本方用熟地、山药、山萸肉滋补肾阴;附子、肉桂、干姜、枸杞子以温补脾肾,温阳散寒;巴戟天、仙灵脾温阳补肾,强壮筋骨;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诸药合用可起到温补脾肾、温阳散寒的作用。
加减法:肌肉削瘦明显者加黄芪30g、当归10g;皮肤颜色暗滞。或舌暗有瘀斑者,加赤芍15g、丹参15g;纳少者加炒山楂15g;大便溏泻者加苡仁10g、莲子肉l0g;腹胀者加厚朴10g、木香l0g;关节痛甚者加乌梢蛇l0g、威灵仙l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