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小儿风湿免疫科 >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简介

相关问答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haemolyticanaemias,AIHA)是一种获得性免疫性贫血,是由患儿体内产生了与红细胞自身抗原起反应的自身抗体,并吸附于红细胞表面,从而引起红细胞过早地破坏而产生的一种溶血性贫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是新生儿同族免疫性贫血,其次是AIHA。

【详情】

01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1、根据病因分类分为特发性AIHA与继发性AIHA两类,小儿患者以特发性者居多,约占70%。

  (1)特发性:病因不明。

  (2)继发性:常见病因有:

  ①感染: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或疫苗接种等引起,病原体包括伤寒,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肝炎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EB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风疹及肺炎支原体(非典型肺炎),螺旋体属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等,

  ②免疫性疾病: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特发性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缺陷病,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和骨髓移植等,

  ③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霍奇金病等,

  ④多种药物:可通过半抗原药物依赖性非特异性抗体(如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或通过免疫复合物(如奎宁,奎尼丁等)或诱导真性自身抗体(如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而破坏红细胞,发生溶血性贫血,药物诱发的AIHA主要有3种类型:

  A、青霉素型:亦称药物吸附型,药物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形成新的抗原,免疫系统制造抗体,通常是IgG与之结合而发生溶血,青霉素,先锋霉素,四环素等所引起的AIHA均属这一类型,

  B、甲基多巴型(methyldopatype):α-甲基多巴引起的AIHA属自身免疫性,60%见于HIA_B7,

  C、免疫复合物型:这是由于IgM与药物反应,激活了补体系统,C3b沉积于红细胞表面,进而导致巨噬细胞对带有C3b的红细胞发生攻击和吞噬,少数IgG抗体也可为冷凝型,类似于IgM,见于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这种抗体与红细胞膜上的血型P抗原结合,通过激活补体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2、根据抗体性质分类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两类,温抗体型在37℃时作用最强,又分为温性不完全抗体和温性溶血素,温性不完全抗体是一种不完全抗体,为IgG型;温性溶血素为IgM型,冷抗体型于4℃时作用最强,是一种完全抗体,它又可分为冷凝集素和冷溶血素,前者是IgM型,能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后者是IgG型,能引起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两类又各有混合型。

  3、根据起病急缓和临床经过分类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多见于婴幼儿,慢性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二、发病机制

  1、红细胞自身抗体的产生机制

  抗红细胞自身抗体的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红细胞抗原性发生改变:正常机体对自身红细胞不产生抗体,病毒感染或某些化学物质与红细胞膜结合后,使红细胞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从而产生自身抗体。

  (2)免疫系统异常: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如免疫缺陷,恶性肿瘤,胸腺疾病,遗传基因突变等),引起机体免疫监视功能紊乱,使体内免疫活性细胞丧失对自身红细胞的识别能力,从而产生自身抗体,由于抑制性T细胞减少和功能障碍,使抑制性(或抑制-诱导)T细胞失衡,相应的B细胞反应过强,从而导致自身免疫,另外,由于B细胞内在异常或T细胞产生过多的刺激B细胞的淋巴因子,导致自身反应性B细胞发生抗原非依赖性多克隆激活,这与自身免疫反应也可能有一定关系。

  2、溶血机制

  (1)红细胞的免疫清除:在体内,自身红细胞首先被自身抗体调理化,然后调理的红细胞在血循环内直接被破坏(血管内溶血)和(或)被组织中巨噬细胞清除(血管外溶血),调理的红细胞被主要位于脾内,少部分位于肝内的巨噬细胞识别并清除,巨噬细胞则通过特异性IgG(特别是IgG1和IgG3)Fc段受体和C3b受体与包被有IgG和(或)C3的红细胞相互作用,至少要有两个IgG分子结合到红细胞表面,才能引发C3b在红细胞膜的沉积过程,IgG亚类不仅在巨噬细胞Fc受体与调理的红细胞结合当中起重要作用(IgG3〉IgG1),而且也是补体活化所必需的,IgG亚类激活补体的作用强弱依次为:IgG1〉IgG3〉IgG2〉IgG4,红细胞膜上IgG和C3b同时存在可以加速红细胞的免疫清除,与红细胞结合的IgG的多少也可影响溶血的速度,在有些情况下,每个红细胞上IgG分子数小于200个时仍足以引起溶血,另外,脾脏环境在免疫清除当中也有其特殊作用,在脾内缓慢的血循环中,脾窦内相对低的血浆IgG浓度可以减弱血浆IgG和包被IgG的红细胞与Fc受体竞争性的结合,因而有利于巨噬细胞与调理的红细胞相互作用,并有效地将其捕获。

  (2)红细胞的损伤:巨噬细胞不仅可以直接消化调理的红细胞,而且其表面的具有蛋白裂解活性的酶类还可以将部分红细胞膜消化掉,从而产生球形细胞,在缓慢通过脾窦微循环时易于破裂,这是IgG包被的红细胞(有或无C3b)发生血管外溶血的主要机制,另外,由于补体系统的调节蛋白质(C3b失活因子和β1H球蛋白)可将C3b降解为C3d,从而使调理的红细胞表面的补体活化过程发生阻滞,红细胞抗体得以自发释放,包被有C3d的红细胞得以存活,所以血管内溶血比较少见。

  (3)补体参与红细胞溶解作用:与红细胞抗原结合后的自身抗体和补体,通过传统补体激活途径C1a,使被激活后产生的补体(C3b,C5b等)插入红细胞膜内,使红细胞膜产生内外相通的水溶性道,造成电解质的逆流和水分渗入而致红细胞肿胀溶解。

  (4)红细胞的弱凝集作用:与自身抗体和补体结合的红细胞,由于表面互相排斥的阴电荷减少,而引起红细胞之间的弱凝集,凝集的红细胞在血循环中互相冲击,使红细胞变形和破裂,变为球形的红细胞在脾脏中更易被破坏,从而引起溶血,综上所述,巨噬细胞介导的溶血机制是导致AIHA红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但是细胞毒淋巴细胞(NK细胞)的作用也不能排除,网状内皮细胞的功能也与红细胞的免疫清除程度有关,这可解释病毒或细菌感染何以使病情加重,由温抗体型所致的溶血主要为血管外溶血,当有补体参与时,也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冷抗体型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冷凝集素综合征(coldhemagglutininsyndrome)或冷凝集病和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前者由病儿自身冷凝集素IgM引起。

02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常有急性感染,进行性贫血,黄疸,脾肿大;常发生血红蛋白尿,重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并发脾功能亢进;少数并有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可因出血而致死亡;冷抗体型可并发雷诺征象等。

03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哪些典型症状

  发病无性别和人种差异:

  1、淋巴细胞增生性表现:100%的ALPS病例均有脾脏肿大,多于5岁内发现,甚至发生在胎儿期,脾肿大的程度不一,74%的病儿因脾功能亢进或脾破裂而行脾切除术,67%的患儿有轻到中度肝大,偶尔发现肝功能异常,约97%的患儿全身性浅表淋巴结肿大,影像学可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

  2、自身免疫性疾病:Coombs阳性溶血性贫血最为常见(75%),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次之(54%),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46%,其他有肾小球肾炎,多发性神经根炎和皮肤损害(包括荨麻疹和非特异性皮肤血管炎)。

  3、其他表现:发生恶性肿瘤者均为成人,包括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肝细胞癌,甲状腺和乳腺多发性腺癌,最近还发现1例ALPS患儿伴有孤独症。

04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该如何预防

  主要为预防继发性AIHA和冷凝集病,如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工作,讲卫生,增强体质,平衡膳食,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不滥用抗生素,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接触有毒物质等等

05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CD3+细胞数量增多,超过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总和,提示存在CIM-CD8-T细胞亚群,且其TCR为α/β链(正常人仅偶尔出现,常低于1%,而ALPS患儿常高于5%~20%,甚至达68%),这些CD4-CD8-T细胞是未进入凋亡的衰老细胞。

  2、T细胞表型为CD45RA+,CD45RO-,CD57+,多数表达DR或HLAⅡ抗原,Th2类细胞因子如IL-4,IL-5和IL-10活性增高,而TH1类细胞因子如IL-12,IL-2和IFN-γ则下降。

  3、皮肤迟发型过敏反应和抗多糖抗原的抗体反应减弱,血清IgG,IgA和IgM升高,且多呈单克隆性,以IgG1类抗体为主。

  4、自身抗体主要针对红细胞和血小板,Coombs实验多为阳性,其他自身抗体有抗中性粒细胞抗体,低滴度的抗平滑肌抗体,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和类风湿性因子。

  5、发生溶血危象时血色素可低于30g/L,一旦发生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并发生出血倾向,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增高,一般为(8~90)×109/L,甚至更高,大多数患者不同程度嗜酸性细胞增多(3%~32%),个别患者转氨酶和胆固醇上升。

  6、APT1基因DNA序列分析发现突变可明确诊断和发现家族成员疾病携带者。

06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的饮食宜忌

  注意生活饮食问题,主要还是需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患者一定要很好配合医生积极治疗,认真休息,合理调节饮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07西医治疗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常规方法

  一、治疗

  首先应明确是继发性还是原发性,对于继发性患者,应首先治疗其原发病,当原发病被控制后其溶血过程将随之而缓解,但是,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AIHA,总的治疗措施均包括纠正贫血和消除抗体的产生两个方面,对于冷抗体型患者还应注意防寒保暖,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1、一般治疗积极控制原发病,防治感染,以免引起溶血危象,危重病例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溶血危象者宜采取碱化尿液的措施,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防DIC发生等。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此药有以下几种作用:

  (1)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包被有自身抗体的红细胞,干扰巨噬细胞膜的Fc受体的表达和功能。

  (2)减少红细胞膜与抗体结合。

  (3)减少自身抗体的生成(多在治疗数周后),对温抗体性溶血,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急性严重的溶血应用甲泼尼龙(甲基泼尼松龙)按40mg/(m2·d),静脉滴注,于1~2天后病情稳定后改为泼尼松口服;口服药应在静滴停用前开始,对于病情较轻的,开始即可口服泼尼松40~60mg/(m2·d),分3~4次,4~7天后可改为一次性口服,以减轻副作用,若血红蛋白稳定在100g/L以上,网织红细胞下降,即可将泼尼松用量减半,此后再缓慢减量,若持续稳定则可于病程2个月后停药,若减量或停药后又出现溶血,可加量至控制溶血的剂量,为了减轻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凡需长期服用的,尽可能隔天顿服,小儿时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有效率为32%~77%。

  3、免疫抑制药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维持量过高者;脾切除无效或脾切除后复发者,免疫抑制药的副作用较多,一般不宜首选,常用的有硫唑嘌呤(6-TG),巯嘌呤(6-MP)和环磷酰胺(CTX)等,这些药物也可与激素联用,待血象恢复正常,可先将激素减量,再将免疫抑制药减量,其中以硫唑嘌呤较为常用,剂量为2~2.5mg/(kg·d),环磷酰胺(CTX)剂量为1.5~2mg/(kg·d),如疗效满意,疗程不短于3个月;如试用4周而疗效不满意,应增加剂量或换用其他药物(如环孢素),在治疗中应注意观察血象和防治感染。

  4、脾切除脾切除的适应证:

  (1)对激素治疗有禁忌证者。

  (2)经大剂量激素治疗无效者。

  (3)需长期用较大剂量激素才能维持血红蛋白于正常水平者。

  (4)激素与免疫抑制药联用仍不能控制溶血者。

  (5)经常反复发作者,温抗体型患者脾切除后约有50%的原发性者,30%的继发性者可获缓解,冷抗体型患者脾切除治疗仅少数病例有效。

  5、输血输血应慎重,因为对温抗体型者输血后可因输入补体而引起溶血反应,而且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在本病患者往往有困难,这是因为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位点被自身抗体阻断所致,为纠正严重贫血而需要输血时,宜输入红细胞,每次输入的浓缩红细胞量以100ml为宜,为减少补体作用,可用经生理盐水洗涤后的同型红细胞,输血速度宜缓慢,并密切观察病情,检查患者血清若发现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应立即停止输血。

  6、血浆置换在正常人,血浆置换1~1.5个血浆容积,可有效降低血清IgG水平约50%,但由于抗体持续产生和大量IgG分布在血管外,从而限制了血浆置换的疗效。

  7、达那唑(danazol)达那唑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还能抑制补体与红细胞的结合,可与激素合用,待贫血纠正后,可将激素逐渐减停,以达那唑维持,也有激素无效,用达那唑达到缓解的报道。

  8、其他也有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滴注,胸腺切除术,长春碱类,抗淋巴(或胸腺)细胞球蛋白滴注等治疗AIHA的报道,但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二、预后

  温抗体型中的急性型预后一般较好,对激素治疗反应敏感,病程约1个月,大多能完全恢复,但合并血小板减少者,可因出血而致死亡,慢性型患者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其预后与原发病的性质有关,病死率可达11%~35%,冷抗体型中的冷凝集素综合征急性型的病程呈一过性,预后良好,慢性型者在冬天时病情可恶化,夏天时缓解,病情长期持续反复,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继发急性型患者的预后与原发病的治愈与否有关,一般在原发病治愈后此病即可痊愈,原发性急性型患者多呈自限性,即使无特殊治疗亦可自愈,据北京儿童医院对63例(59例温抗体型,4例冷凝集素综合征)远期随访结果治愈率为72.7%,病死率为5.7%,病死率较低与本组病例中急性型者较多有关。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