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原因
膀胱炎与尿道炎统称为下尿路感染,可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是葡萄球菌,其感染途径主要有:
上行性感染,如男性前列腺炎,女性尿道旁腺炎,经尿道的各种检查和治疗等;
下行性感染,如继发于肾脏的感染;
经淋巴传播和直接蔓延,如阴道炎,宫颈炎等邻近器官的感染发生时。
2、发病机制
在下尿路感染中,细菌上行感染最常见,细菌进入膀胱后,并不都能引起尿路感染,因为机体对细菌的入侵有一系列的防卫能力,排尿可把膀胱内细菌清除,只要尿路通畅,膀胱排空能力正常,细菌难于在膀胱内停留;尿液中有尿类黏蛋白,具有阻挡细菌黏附在膀胱壁上的功能;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含有甘露糖残基,能包裹大肠杆菌菌毛,阻止了大肠杆菌菌毛与尿路黏膜上皮接触,使细菌失去黏附机会而随尿排出体外;急性膀胱炎时,膀胱上皮细胞可加快脱落,以加速消除黏附在膀胱黏膜的细菌。
尿路感染的发生决定于入侵细菌的数量和毒力,以及机体正常的防御功能受损情况,例如,大肠杆菌进入尿路后的致病力是与菌株的抗原特性有关,已发现含K抗原的菌株有抗巨噬细胞的作用和抵抗补体破坏的能力,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和部分的膀胱炎病者,占无症状性菌尿的38%;而O抗原可导致膀胱上皮细胞脱落,降低输尿管的正常蠕动,加速粒细胞炎症浸润,导致组织损伤,引起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中有80%含O抗原,而且多是肾感染;而大肠杆菌H抗原无影响。
细菌入侵尿路,须先黏附在泌尿道黏膜上,尿路上皮表面有甘露糖残基,可能是细菌菌毛的受体,研究证明大肠杆菌有10~200个菌毛,由细菌表面的纤细蛋白构成,能分泌黏附素,具有血凝样蛋白作用,能识别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与甘露糖残基结合,黏附于上皮细胞表面,细菌的菌毛越多,其黏附力愈大,其中Ⅰ型菌毛称甘露糖敏感型,就与下尿路感染有密切关系。
正常膀胱具有消除细菌的作用,但是在任何原因造成尿潴留时,一系列的自身防卫能力便消失,所以尿流不畅的病者更易发生尿路感染,但是迄今尚无证据说明机体自身免疫参与了下尿路感染致病。
急性膀胱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黏膜充血,潮红,上皮细胞肿胀,黏膜下组织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短期内可随菌尿的消失而完全消退,仅有少数较重的病例出现膀胱黏膜的点状或片状出血,并可出现黏膜溃疡。
虽然急性膀胱炎不发生并发症,可是可通过上行性感染,很快累及上泌尿道,妊娠期急性肾盂肾炎病人中有40%在发病前有下泌尿道感染症状。
膀胱炎多由上行感染所致,同时伴有急性尿道炎,成年妇女膀胱炎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尿频,尿急,尿痛及混浊尿,尿频即排尿次数明显增多,每小时1~2次,甚至更频;尿急即尿意一来就憋不住而要立即排尿,但排尿量不多,每次尿量为10~100ml,尿频,尿急越明显,每次排尿量就越少,尿频,尿急多伴有尿痛,即排尿时膀胱及尿道部位灼痛,尿频,尿急,尿痛被统称为尿路刺激症,是由于膀胱三角区及后尿道受炎症刺激所致,有时伴有膀胱区不适,一般无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仅少数病人有低热,尿化验常有白细胞,亦偶有血尿,甚至肉眼血尿(若做尿红细胞相差显微镜检查,此血尿为均一红细胞血尿),膀胱炎的发生与性生活有密切关系,女性性交后即作膀胱穿刺抽尿培养,多数可培养出与尿道口寄生相同的菌种,故不少病者的尿路刺激征多发生于性交后,膀胱炎如未经抗菌药物治疗,亦有30%的病者可在7~10天内自愈。
加强孕期保健,提高健康水平;注意外阴清洁,排便后手纸应自前方向后擦,减少肠道细菌污染阴道前庭及尿道口的机会,每晚清洗外阴部;治疗无症状菌尿症,作好以上诸点有助于防止发生急性膀胱炎
妊娠合并急性膀胱炎的诊断除了依靠临床表现外,相关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如下:
1、尿常规;
妊娠合并急性膀胱炎除了常规的治疗外,饮食还要注意: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尽量远离辛辣刺激食物,同时注意饮食要均衡,保证营养。
1、治疗
治疗原则与无症状性菌尿症相同。应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治疗,2g/d,10天,痊愈率达97%。1次剂量治疗方案虽可获同样疗效,可是肾盂肾炎孕妇中40%最初常有下泌尿道感染症状。如采用一次剂量治疗方案,必须先排除存在肾脏感染。另外还可以适当增加饮水量或输液,以利膀胱冲洗和引流。
2、预后
急性膀胱炎治愈后,与无症状性菌尿病人一样,在妊娠过程中须随访,尽管复发率仅为无症状性菌尿(ASBU)的一半,但仍需要反复做中段尿培养。妊娠合并急性膀胱炎中医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