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或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伤后一般情况恢复较好,但头昏、头痛及某些程度不一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性症状却经久不愈。目前认为,可能是在轻微脑器质性损害的前提下,再加上病人心身因素与社会因素而促成。
脑损伤后综合征的发生可能有颅脑器质性病变的病理基础,尽管有的病理改变难以查出,同时也与个人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暴力打击头部之后,无论轻重都将引起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病理生理改变。轻者仅有暂时的生物化学及脑血灌注方面的变化,例如,头伤后颅内循环减缓即可持续数月之久。重者不仅造成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缺血、缺氧,也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轴突断裂及某些细微的损伤,其中也有一些难以查出的轻微病变。例如头皮的外伤性神经瘤、颅内外小血管沟通、脑膜-脑软膜粘连、蛛网膜绒毛封闭、轴突断裂、脑白质或脑干内的微小出血、软化,以及颅颈关节韧带或肌肉的损伤波及颈神经根等,都可引起各种症状。
然而,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生与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并无相应的关系,相反,脑损伤轻不伴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比重型脑外伤有神经功能缺损者为多。有学者认为本综合征的发生率中失业者较已就业者为多,且智商较高又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则较少。上述情况足以说明病人的身心因素、社会影响以及生活、工作是否安定均与本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脑外伤后综合征除了一般症状外,还会引起其他疾病,本病预后良好,无相关描述。所以一经发现,需积极治疗,平时也应做好预防措施。
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为主观症状较重而客观体征缺如或轻微,主要是头昏、头痛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表现。
1.头痛:头晕、头痛最为多见,约占78%,以弥漫性头部胀痛及搏动性头痛为主,持久而严重,发作时间不定,以下午为多,部位常在额颞部或枕后部,有时累及整个头部或头顶压迫感,或呈环形紧箍感,因而终日昏沉,焦躁不安。位于枕后的头痛经常伴有颈部肌肉紧张及疼痛,多与颅颈部损伤有关,头痛的发作可因失眠、疲劳、情绪欠佳、工作不顺利或外界的喧嚣而加剧。
2.癔症样反应:病人情绪多波动,易激惹、发怒,有时可有肌痉挛性发作,视力下降,听力下降,闭目不语和不由自主的哭笑,甚至发生癔症性瘫痪,重者呈木僵或缄默状态。
3.神经系统查体:多无确切的阳性体征。
脑外伤后综合征的预防主要为:
1、脑外伤后注意生活起居、饮食、睡眠的规律性注意居室的安静、光线不宜太亮、减少对病人的干扰
2、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充足营养和水份,必要时鼻饲或静脉高营养
3、脑外伤后需要全面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4、精神症状的病人应注意避免激发精神症状的各种因素
5、脑外伤后恢复期病人不要改变原有生活习惯例如早起、洗漱、进食、物品放置等均可顺其自然尽量鼓励个人生活自理和做自己喜欢的事增强病人的责任心,如负责自己居室的门窗开关、清洁床头桌、扫地等,使其对生活保持信心
脑外伤后综合征的脑脊液检查大多属正常范围之内,少数病人压力可稍高或稍低,蛋白定量可稍增高。但有助于诊断的检查项目主要为以下3项:
1.CT与MRI:可以显示脑内有无明确的器质性改变,如脑萎缩、脑积水、脑梗死、小的出血软化灶及其他小的病灶。
2.脑电图:可能出现广泛性节律异常或局灶性慢波,快波或发作波等,有的出现去同步化现象。
3.放射性核素脑脊液成像:有助于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存在阻碍。
脑外伤后综合征应多食水果蔬菜、豆类食品,增加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多食含纤维素丰富、含胆固醇量低以及低热量、低脂肪的饮食;多喝水或淡茶水,可以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防止高血脂症与动脉硬化;多食用水产海味食物,如海带、海蜇、淡菜、紫菜、羊栖菜、海藻之类。宜常吃红辣椒、牛奶和鱼。
脑外伤后综合征的西医治疗以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具体如下:
1.心理及行为疗法
关心病情,悉心开导,解除病人对“脑震荡后遗症不能医治”的误解。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生活环境,避免外界的各种不良刺激。鼓励病人下床活动,多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生活规律化,纠正不良习惯和嗜好,尽早恢复力所能及的工作,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则更有益于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全康复。
2.对症处理
头痛可给予镇痛药,但不宜用麻醉药或吗啡类药品,以免成瘾。如罗通定(颅痛定)、左旋千金藤立定、萘普生、肠溶阿司匹林、布洛芬;头晕可给予苯海拉明、三氯叔丁醇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给予谷维素、异丙嗪、γ-氨酪酸(γ-氨基丁酸)、哌甲酯(哌醋甲酯)、阿托品(硫酸阿托品)、东莨菪碱等;兴奋病人可给予奋乃静、地西泮(安定)、奥沙西泮(去甲羟基安定)等;抑郁病人可给予谷氨酸、γ-氨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