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脊膜下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硬脊膜下脓肿大多数由远处的感染灶(如疖病)经血行散播到硬脊膜下间隙,少数继发于腰背部中线的先天性皮肤窦道(或藏毛窦)感染以及脊柱手术或麻醉、腰穿等操作后感染。糖尿病和静脉药物滥用则是诱发危险因素。
局部脓肿形成后对脊髓的压迫可造成继发的脊髓水肿和严重的、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失,具体如下:
1、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起病时有高热、寒战、全身倦怠、精神不振头痛、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全身感染征象,部分病例有脑膜刺激症。早期患者感染病变部背部明显疼痛,病变部位或附近棘突有压痛和叩痛,局部皮肤可有轻度水肿,棘突旁组织有压痛和叩痛由于病变部位神经根受炎症刺激而出现神经根痛,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向胸、腹部放射,位于腰骶部脓肿可出现下肢疼痛早期出现尿潴留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下肢乏力,麻木锥体束征。脊髓症状出现后常在一至数天内迅速出现横贯性损害表现为肢体弛缓性瘫痪,感觉障碍合并明显的括约肌功能障碍。
2、亚急性硬膜外脓肿
临床进程和急性相似,只是背痛较明显且时间较长发病1~2周出现神经根痛疼痛每因活动或腹压增加如排便、咳嗽、喷嚏而加重,进一步发展出现脊髓功能损害症状。
3、慢性硬脊膜外脓肿
病程较长,1.5~18个月不等,起病缓慢,有时有低热症状时有起伏进而出现脊髓受压症状,表现为痉挛性截瘫、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椎管内肿瘤常难以鉴别。
硬脊膜下脓肿的临床常见表现有发热(>50%)、腰背痛或神经根痛(85%)、运动障碍(82%)、感觉缺失(58%)、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53%)。与硬脊膜外脓肿很相似,硬脊膜下脓肿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热伴或不伴有腰背痛或神经根痛;第二阶段出现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第三阶段包括受损节段以下的肢体瘫痪和完全性感觉消失。症状持续时间1天~1年,但大多数病例的发展是在2~8周之间。硬脊膜下脓肿最多见于腰段,其次是胸段,再其次是颈段。脊髓造影诊断硬脊膜下脓肿的准确率相当高,可是如果无梗阻则难以定位。然而,即使利用MRI,明确区分硬脊膜外和硬脊膜下脓肿也是非常困难的。若伴有椎体骨髓炎或椎间盘间隙的感染则提示是硬脊膜外脓肿。
注意全身各部位感染病灶的治疗有助于预防硬脊膜下脓肿,以下方面要重点注意:
1、有化脓性感染病史
2、起病多较急,先有畏寒、发热、白细胞增高,数日内出现脊椎剧烈疼痛和局部神经根痛
3、病变区棘突、椎旁有压痛及叩击痛,可在疼痛部位皮肤出现凹陷性浮肿
4、病变平面以下躯体出现运动和感觉障碍
5、病变节段硬脊膜外腔穿刺抽出脓性分泌物
硬脊膜下脓肿的临床检查手段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具体如下:
1、实验室检查
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加伴有核左移现象,血沉通常加快。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增多,糖降低。但脑脊液中经常找不到细菌。
2、其他辅助检查
碘葡酰胺椎管内造影辅以CT扫描能显示病变的大小和范围。MRI通过在T1加权图像上看到椎体和脊髓之间的等或增强信号可以显示出病灶的部位和范围。
硬脊膜下脓肿患者饮食要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除了一般的治疗外,也可以通过以下食疗方法很好的改善症状:
1、取薏苡仁米50克,黑豆50克,乌梅3枚,加水5000毫升,煎至2500毫升时加入阿胶10克,再煮沸,饭后服用,每日1剂,每日2次。适用于咳吐脓血患者。
2、薏苡仁米50克,醇苦酒(醋)9克,二味共煎服,温热顿服,有脓血当吐。
3、鲜芦根或干芦根100克,冬瓜仁50克,鱼腥草100克,桃仁15克,杏仁20克,水煎浓汁,入蜂蜜50克调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
一旦明确诊断为硬脊膜下脓肿,应立即手术清除脓肿。椎板切除范围应包括病灶全长、硬脊膜切开减压。切开硬脊膜时应仔细保护好硬脊膜四周术野和蛛网膜下腔。小心切除脓肿,避免污染蛛网膜下腔。同时,术野需用含抗生素盐水反复冲洗干净,并放置外引流管数天,缝合肌层和皮肤。在脓液送培养和革兰氏染色后,即可开始应用广谱抗生素。而一旦培养结果出来,则马上给予敏感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