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晕区感染乃至形成瘘管的机理尚不一致。Patey推断与主乳管先天性畸形有关,还有人认为是大乳管的局部感染向外破溃而成,也有人认为系皮肤感染蚀破乳管所致。有作者认为瘘管外口均在乳晕区附近,是因乳晕区皮肤有丰富的皮脂腺、汗腺及多个乳晕腺(一般为5~10个),分泌旺盛,若输乳导管远端(即乳晕部)闭锁再加上局部皮肤的感染而致的引流物不能排出即可发展为本病。
乳管瘘脓肿穿破或切开之后,可有皮脂样分泌物排出;破溃口经久不愈,或反复发生脓肿和破溃形成。本病患者的并发症较少,一般无明显表现,对于那些治疗不及时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出现感染,导致溃疡或疼痛等。
一、症状
1、无痛性肿块
乳晕区形成慢性脓肿在未穿破或切开之前,局部皮肤多无炎性表现,仅能触及边界较清楚的无痛性肿块。
2、乳头内陷
大部分病例伴有乳头内陷,乳头内陷多偏向患侧(87%~92.3%),又称为“偏向性内陷”。
3、复发性瘘管
脓肿穿破或切开之后,可有皮脂样分泌物排出;破溃口经久不愈,或反复发生脓肿和破溃形成局部反复切开引流→愈合→破溃→再愈合→再破溃。
二、体检
1、触诊乳晕或乳头根部有条索状物。
2、局麻下经溃疡或穿破脓肿以金属探针轻柔地向乳头方向探查,可经乳管开口探出。
3、如不能探出时,可用钝头软塑料管(输液针头连带的塑料管或用直径1mm的硬膜外导管代替)多方向探查明确诊断。
1、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2、术前准备:其目的是控制炎症至最低程度,改善局部组织的生长能力
3、瘘管冲洗:无菌生理盐水100ml加入青霉素80万U,庆大霉素4万U,经瘘管外口插入细管进行冲洗,2~3次/d,每次30~50ml,连续2~3天
4、缝合前应用1%PVP-Ⅰ洗伤口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
留取瘘管分泌物或经穿刺抽脓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为抗生素的选用提供依据。其他辅助检查
3、亚甲蓝注射试验
即经乳管注入亚甲蓝少许,并向乳头方向按摩,有瘘管形成时,乳管开口有亚甲蓝溢出。
乳管瘘除了常规的治疗外,饮食上要注意:乳管瘘患者应该注意清淡饮食,尽量远离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注意均衡饮食,保证身体营养。
切开闭锁的瘘管、敞开引流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所在。Hadfield(1976)认为抗生素对本病无效。Willis(1982)及Habif(1970),均主张以瘘管切开或瘘管切除治疗本病,并指出,如果对本病的发病机制认识不清,术后复发率可达39%。对本病行局部切开引流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我国学者在治疗本病上有以上相同看法。
一、手术原则
切除瘘管或切开瘘管引流。
二、手术方法及适应证
1、病程短,炎症浸润严重或有脓肿,乳晕区条索状硬结不明显者:瘘管切开搔刮。
2、病程长,乳晕区条索状硬结明显,压痛不明显,无明显乳头内陷者:瘘管切除并换药。
3、病程长,乳头区条索状硬结,无痛,乳头重度内陷者,瘘管切除加乳头成形术。无乳头内陷者,可一期缝合。
4、久治不愈的复杂性瘘管及脓肿,波及乳腺的大部分而且形成多处慢性炎症性硬结者:单纯乳房切除。
三、术前准备
其目的是控制炎症至最低程度,改善局部组织的生长能力。
1、瘘管冲洗:无菌生理盐水100ml加入青霉素80万U,庆大霉素4万U,经瘘管外口插入细管进行冲洗,2~3次/d,每次30~50ml,连续2~3天。
2、缝合前应用1%PVP-Ⅰ洗伤口。
四、手术操作
1、细探针自瘘管进入后,向内陷的乳头探入,直达闭锁的盲端,此时局部表皮可隆起或有皮脂样分泌物形成的黏稠栓子自乳头开口处被顶出。
2、在探针行经处及乳头周围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用尖刀将探针顶起的皮肤切开使探针穿出;经此探针导入有槽探条,先沿探条表面切开全部皮肤及有病变的乳腺导管。如乳晕区条索及硬结明显,无痛者可行瘘管切除。创面无炎症及瘢痕者,可一期缝合。如果有乳头内陷者,切除瘘管后,缝一线于乳头并向上牵引,潜行游离乳头及乳晕下组织,保护乳管,严密止血,切除多余皮肤,由乳头向外做错位间断缝合,纠正乳头内陷;皮下置一引流条。如果病史短,炎症浸润严重或有脓肿,条索不硬,可用刮匙刮除周围肉芽组织。
3、如同时有偏向性乳头内陷,可用尖刀在乳头下将挛缩的纤维结缔组织切断,内陷畸形即可矫正。
4、创口用干纱布填塞48h后更换敷料。一般经3~5次换药,10天左右即可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