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卷二九:“劳伤血气,热乘虚也,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引起聤耳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暴病多属产症,久病多属虚证。实证多由肝、胆、三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虚证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因久病损伤阴液,肾阴不足,则头晕耳鸣,听力减煺,耳窍流脓稀少等。
聤耳等同与西医学的急、慢性中耳炎,由于中耳感染,可造成外耳道的分泌物增多,阻碍声波的传播,故可造成听力下降,如果感染影响到耳膜,可穿孔形成溃疡,造成耳鸣以及耳聋等并发症。由于感染持续存在可并发急性乳突炎、骨膜下脓肿、面瘫、脑膜炎。
聤耳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中耳炎。中耳炎的临床表现如下:
1、咽鼓管阻塞期:鼓膜内陷,出现低调耳鸣,轻度传音性耳聋,小儿不能述说,但感耳内不适,影响正常玩耍。锤骨柄充血、突出,而位置较水平,短突翘起明显似骨刺,早期鼓室内有渗液,通过鼓膜偶可见到气泡或液平面。此期常被病人认为是感冒。
2、化脓前期:鼓膜呈辐射状向心性充血,锤骨柄变成红色棒状,继之松弛部红肿外凸,很快整个鼓膜变红凸起。此期小儿出现高热、惊厥,摇头抓耳,哭闹不安,常有腹泻、呕吐,常被误诊为胃肠疾病。成人有明显耳鸣、耳聋和剧烈耳痛,发热达38~40℃。此期如积极进行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还可逐渐平复,否则即进入化脓阶段。
3、化脓期:鼓室大量蓄脓,鼓膜极度外凸膨隆,锤骨形消失。有跳动性耳鸣,严重耳聋,剧烈耳痛,可放射到上颌牙齿和颞顶部,外耳道口后壁麦氏三角即乳突窦区明显压痛,小儿高热,拒食躁动,出现面色灰白等中毒现象。
4、消散期:感染4~5天后,鼓膜中心黄变坏死,最后穿破流脓。初为浆液,后为粘脓和纯脓。穿孔由中央小孔变成肾形大穿孔。一旦穿破流脓,除耳鸣、耳聋外,一切症状顿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小儿可以吃乳入睡,成人可得正常工作。
以下关于耳的保健与保养方法,对预防聤耳有一定帮助
1、耳不妄听不同的声音或语言对大脑是一种刺激因此,不听对健康不利的东西,且音量要适宜听广播也要有选择地听
2、耳勿久听如久听噪音可发生噪音性耳聋强烈的声音对听力损害更大,可闭口掩耳避免之听时间久应休息一会儿,避免听力疲劳,如有时开长会,中间不休息,效果就会降低
3、叩鸣天鼓静坐闭目养神,用双手心紧贴两耳孔,五指贴耳后脑部,用示指、中指和无名指叩后脑部24次,然后快速将双手掌离开耳孔,如此,连续做10次此运动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有醒脑强志、聪耳明目等作用,可防耳病
4、耳常按摩用双手按、揉摩两耳廓,再牵拉两耳廓,以其发热发红为度,反复进行多次可在鸣天鼓后进行
5、防药损耳有些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毒素和氯霉素等,可引起药物性耳聋,尽量不用或少用
6、切忌挖耳俗话说:“耳不掏不聋”是有一定道理的耳痒用火柴棒、头发夹和毛线针等硬物挖耳道,可引起耳道损伤发炎化脓,应当禁止耳痒可用酒精棉签洗擦,耳痒可用酒精棉签洗擦,必要时可就医耳科检查处理
聤耳中医诊断采取传统望闻问切,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如下:
1、鼓膜
松弛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色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短突显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2、拔瓶塞声
分别紧压耳屏后速放,双耳分别试验,患者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
3、听力检查
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正负不一,重者可达40dBHL左右。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
4、CT扫描
可见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聤耳患者饮食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少食高盐、高糖、高脂类食品;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吃生冷食物。
聤耳,是因污水入耳等而致中耳腔感染化脓。临床症状为耳深部锐痛,逐渐加重为跳痛、钻痛,当喷嚏、呵欠时疼痛可连至大部,听力下降等。
急暴型
本型多因擤鼻方法不当,或因鼓膜外伤,污水入耳引起感染化脓,则发热头痛,耳底搏动作痛,数天后耳膜溃破,脓自耳道流出等。取少阳经穴,用泻法。
穴位:风池,听会,翳风。
肾阴亏损型
本型因久病损伤阴液,肾阴不足,则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耳窍流脓稀少等。取少阴经穴、少阳经穴,用补法。
穴位:风池,听会,合谷。